“我不想说明天的演出是比赛。对我来说,这场演出是我给我自己的一个交代,我给我自己的一个拥抱,我给我自己的信心。”经历了一场大病和手术,5月11日,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将领衔主演舞剧《朱鹮》,登上第十届中国戏剧奖·梅花表演奖的竞演舞台。
5月10日,在登台前一天的媒体见面会上,朱洁静一身灰色休闲装亮相,脖颈颀长,宛如一只优雅纤细的朱鹮。她首次谈到与疾病斗争的心路历程,“人生遇到再难再大的风浪,当我再次站到舞台上,舞台会拯救每一个脆弱的时刻。我只想抛下所有,投身于舞台中。”

朱洁静(中)重返舞台
8个月几乎没有登台跳舞,朱洁静形容自己“经历了一场暴风雨”。其间无数次,她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回到舞台,最终怀着极大的韧性,她选择与疾病和解,“这场病也许是老天给我的一份礼物,在我身体里,给我的舞台生涯增加了厚重的分量,是我艺术生命中的别样体验。”
《朱鹮》中有一套新创动作,生动表现了朱鹮的形态,“环臂羽冠”就是其中之一。现场,朱洁静在搭档王佳俊配合下展示了 “环臂羽冠”:左臂环绕,左手在额前做出羽冠造型,右臂从背后绕过,手心反折扣在左腰,两臂手肘形成折角,“侧面看很像一个蓝牙标志。”

朱洁静现场演示“环臂羽冠”
这些高难度的动作成就了《朱鹮》独特的舞蹈语言,但对于还未完全恢复的朱洁静,曾经得心应手的动作变难了。膀子要掰开,有些动作会牵扯到手术伤口。
导演佟睿睿劝朱洁静量力而行,依据身体状况调整某些动作。但朱洁静想把最初的、原原本本的《朱鹮》呈现在舞台上。她决定一个动作都不删减。
“我不想妥协。就算有些动作没法像之前那样轻而易举地做到,但我依然认为这种身体的疼痛对我的艺术生命也是一种修炼和滋养。”朱洁静说,“它会为我打下独特的印记。”
《朱鹮》的创作灵感源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馆中拯救朱鹮的故事。这部舞剧通过古代、近代、现代三幕叙事,展现朱鹮从繁盛到濒危再到重生的命运起伏,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史诗。首演至今,《朱鹮》已走进全国90个剧场,两次受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,四次出访日本,巡演场次超过135场,2021年登上春晚舞台,2018年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受到热烈赞誉。

《朱鹮》剧照
“《朱鹮》像是我的女儿,像是我的爱人。它滋养了我的所有。哪怕有一天我不在舞台上跳《朱鹮》了,它也根植在我的心里。”从2014年首演至今,“鹮仙”朱洁静已伴随《朱鹮》走过十余年。从创排初期采风观察朱鹮、提炼舞蹈动作,到在舞台上将灵魂注入舞蹈,成就观众喜爱的“鹮仙”,朱洁静早已将《朱鹮》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每个演员都希望能有一部“代表作”,提到这部作品或角色,观众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个演员。对于朱洁静而言,《朱鹮》就是她的代表作。与《朱鹮》相伴10年,如今她可以笃定地相信,朱鹮就在自己身体里,“在舞台上跳《朱鹮》时。我已经不是在跳舞,而是与朱鹮融为一体。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自己生而为舞蹈演员的意义。”
“朱洁静身上有一种和朱鹮很像的气质,她有很多脆弱敏感,又有很多坚韧和蜕变,这是大家没有看到的部分。”王佳俊觉得朱洁静天生就是朱鹮。王佳俊是朱洁静十几年的搭档,与她一起合作了《朱鹮》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等多部脍炙人口的舞剧。在这些年中,他见证过朱洁静的很多艰难时刻。曾经朱洁静膝盖骨折,连医生都劝她放弃跳舞,但朱洁静还是通过努力,又站回了舞台上,这一次也是如此。“她在舞台上的每一次蜕变都像是跨越了一座大山,她不知道她身上的正能量正在影响身边的人。”
在演出前的时刻,王佳俊叮嘱老搭档,“在舞台上只要听着音乐,随着自己的心去跳舞。你的老舞伴在你的背后,观众都在等着你。”
为了“竞梅”的这台演出,5月9日朱洁静和团队做了一次演出前联排。当走进练功房,上海歌舞团的团员们都来和她打招呼,说“朱姐好想你”。那个时刻,朱洁静突然意识到,自己“真的没有办法离开舞蹈,离开这个大家庭”。她在联排,上海歌舞团的年轻演员就在旁边观摩学习,这让她觉得,这场“竞梅”演出不是一个人的比赛,而是舞剧在梅花奖舞台上和其他剧种的交流碰撞,是他们这些舞蹈人的努力。
“我要以最真实的自己去面对梅花奖的舞台。”朱洁静觉得,每位艺术家在生命中都会遇到挑战,能越过这些困难在舞台上展示最好的自己,就是艺术最棒的时刻,“不去管这生病的8个月,就记住舞台上美妙的2小时,我要尽情把身体交给舞台。感谢梅花奖,它给了我回来的极大勇气。”
朱洁静选择再次接受挑战。当在练功房再次展开双臂的那个时刻,她觉得,自己好像又活过来了。舞台仿佛一剂良药,治愈了所有。